蚕丝高值化生物医用材料
【摘要】获发明专利证书

1.研发背景
  肢体断裂或损伤相应的会导致周围神经损伤,对于缺损的神经,通常需要移植体进行“桥接”修复,在桥接过程中很多材料都具有形态学修复功能,但无法克服神经纤维的无序生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利用构建微通道的理论和方法,引导神经有序生长。经筛选,蚕丝单丝微米级结构,从形态学以及力学的角度都是最好的材料。


2.主要特点或性能
  我院自主研发的蚕丝人工神经为一种可用于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电缆”状材料,在直径为1.8mm内径范围内,设置了相互平行排列可供神经轴突有序生长的微通道大于6000根,每条微通道的横截面积在10-15μm2左右,按此估算,在单位直径(1mm)的人工神经中,最多可以容纳约1万根单丝,形成7k根微通道。每根微通道的直径约为3.5-5μm,刚好能够1根被雪旺氏细胞包裹的轴突从中穿行。这样设计的人工神经能够远远地满足各种神经移植体对微通道数量和直径的要求。并且从形态结构上,为轴突在本人工神经中沿长轴、规整、平行地、生长提供了先决条件。在体内对10mm以上周围神经的缺失损伤修复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当,并能可控降解。

3.应用前景
  目前,我院的“蚕丝人工神经”项目经行业内权威专家评审,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有望成为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具有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前景。相关研究理论为脱髓鞘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兹海默症等的研究和治疗找到了关键的靶点,对开发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靶向药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研发单位及联系方式: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周婵   023-467903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